.:. 草榴社區 » 成人文學交流區 » [現代奇幻] 官商秘史[600章](全)
本頁主題: [現代奇幻] 官商秘史[600章](全)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寒灵 [樓主]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7930
威望:412 點
金錢:1016137 USD
貢獻:111111 點
註冊:2014-06-14

第328章 冥冥之中
  “有点像是兵马俑,但是如果是兵马俑的话,怎么可能会出现在这里呢?”杨牧之像是回答又像是发出疑问的说道,的确在这里见到这个士兵石像对于杨牧之来说,实在有点惊讶,他想不出来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样的东西,从四周来看,也就一千来年的历史尘埃,要知道秦始皇兵马俑可是两千多年前的产物,这中间是哪里出了错误呢?是自己的眼花了?还是什么?所谓冥冥之中自有注定,杨牧之彻底的相信了这句话,如果不是如果风沙,他们也不会胡乱的行走,而发现这个所谓的古城,见到这个所谓应该是秦始皇时代的产物了,看来此行不过危险,更多的还将是无法解释的谜团。
  “兵马俑?你说的是秦始皇的兵马俑?”听到杨牧之的话,特蕾西皇妃连忙说道。
  “是的,不过这地方出现兵马俑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了。”杨牧之看了一眼特蕾西皇妃,心想她怎么会知道秦始皇兵马俑呢?不过又一想,秦始皇兵马俑在全世界都有名气,特蕾西皇妃知道也不奇怪。
  “也不是没有可能,我读大学的时候专门学过中国古代史,对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特蕾西皇妃顿了顿继续说道:“当时我跟几个同学一致研究认为,在当时的秦朝,其实势力已经延伸到西域地区,只是没有很详细的记载,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五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并开始独立发展,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秦朝与匈奴的战事不断,直到灭六国后,秦始皇命蒙恬发兵三十万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平原,为抵御匈奴南下,巩固北郡边防,秦始皇又下令蒙恬主持修筑长城,这才相对平稳,或许这兵马俑的文化就是当时战争的产物。”
  特蕾西皇妃这么一说,杨牧之倒是接受的,想不到美丽高贵的特蕾西皇妃在大学的时候居然专门学过中国古代史,看来人真的不能只看外表。
  “那照嫂子这么说,那这里不会是什么坟墓吧?”玛丽公主突然紧张兮兮的说道,双目左右看了看。
  “应该不是,或许这兵马俑传过来之后,就当成一种艺术也说不定。”杨牧之化解玛丽公主的紧张,毕竟先前他已经仔细的看了一下四周,周围并不像是墓地。
  “牧之说的对,这里跟当时西域的墓地完全不像。”特蕾西皇妃也认同杨牧之的观点。
  听到这里不是坟墓,玛丽公主完全放心了下来,走到特蕾西皇妃身边,挽着特蕾西皇妃的肩膀说道,“既然这里不是墓地,那就放心了,我看我们还是早点休息吧。”
  “也好。”特蕾西皇妃点了点头,俏丽上出现明显的疲倦,的确在沙漠里面赶路,是十分费精神的,强壮的大汉都不一定能够承受如此的奔波,更何况是两个很少吃苦的女人呢?
  杨牧之再一次看了一下四周,为了保险起见,打算大家轮流休息,毕竟在这陌生的废城里面,万一有什么危险就不好了,两女也认同杨牧之的观点,于是杨牧之先守护着,等她们休息好后再换班。
  帮助两女将帐篷搭好,杨牧之看了一下时间,此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外边的沙暴依然未停,反而有越来越猛的势头,说不定还会刮上整整一夜,甩了甩头,杨牧之坐在墙角,把一把猎枪抱在怀里,以防突然有野兽之类的突然蹿进来,一边抽烟一边听着外边的风声,一想到还要接着往沙漠深处走就让人头疼,谁知道这沙漠的深处潜藏着多少危险的陷阱,今天遇到大沙暴,大家没有出事,这绝对可以算是奇迹了。
  杨牧之想得出了神,一支接一支的吸烟,其实他平时不怎么抽烟,或许是心情太烦的原因吧,也不知过了多久,外边的天已经黑透了,风声还是那么大,像是无数魔鬼在哭号,不时有沙子落进屋顶的窟窿,这风再不停,怕是前边的破城墙就要被沙子吞没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杨牧之将手上的烟弄熄,目光再一次望向那兵马俑,脑海之中突然想到以前看过的一些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三十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十三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三十八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一千五百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宽六十二米,深约五米,总面积一万四千二百六十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五米左右的坑底,每隔三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
  一九七四年三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两千多年前的秦俑宝藏,一九七五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一九七九年十月一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三日下午一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一九七四年三月,秦兵俑面世,当时西杨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一九七四年七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七八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新生力量的加强,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考古队一时显得异常热闹,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十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
  二号俑坑发掘,如果说一号坑的发现,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的话,二号兵马俑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这里边就没有那么多的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了,一九七六年四到五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四月二十三日又发现了一个兵马俑坑。
  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就要开始了,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二号坑保护大厅内举行了隆重的二号坑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亲临现场,宣布了二号坑发掘工作的正式开始,为了保证这一重点考古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二号坑专家组,以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一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二十五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九十六米,南北宽为八十四米,总面积约为六千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三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一点七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一千三百多件,战车八十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四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六十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一百六十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六十四乘战车组成方阵,每列八乘,共有八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四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三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
V

TOP Posted: 11-09 20:27 #327樓 引用 | 點評
寒灵 [樓主]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7930
威望:412 點
金錢:1016137 USD
貢獻:111111 點
註冊:2014-06-14

第329章 古时神迹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十九辆战车,二百六十四个步兵俑和八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三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八到三十六个步兵俑,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一百零八个骑士俑和一百八十匹陶鞍马俑排成十一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一和三列为战车六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一百零八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和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七十八厘米,进深八十八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四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四十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八个三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三千四百六十二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一千七百四十二件,金铸件七百三十七件,银铸件九百八十三件,总重量达一千两百四十一公斤,其中金铸件三公斤多,银铸件,四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五千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五千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两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零点二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零点四厘米,薄的地方仅有零点一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两千两百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八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八十二节小金管和七十八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零点八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两千两百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二十五米,东距二号坑一百二十米,面积约为五百二十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六十八个,从三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五米左右的坑底,每隔三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三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宽六十二米,深约五米,总面积一万四千二百六十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一点八米左右,最高的一点九米以上,陶马高一点七二米,长二点零三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人身高在一百六十五厘米左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两千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八千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的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骠肥体壮,张鼻嘶鸣,双目圆睁,两耳竖立,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一百一十六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毕竟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就是如此。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二十米处,一九八零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 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的表现出秦朝大军那种无敌的威武状态。
------------------------
V

TOP Posted: 11-09 20:27 #328樓 引用 | 點評
寒灵 [樓主]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7930
威望:412 點
金錢:1016137 USD
貢獻:111111 點
註冊:2014-06-14

第330章 规模巨大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五点三七公里,距西安市城区约三十七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崇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七十六米,东西长三百四十五米,南北宽三百五十米,占地十二万零七百五十平方米,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三千米左右,北墙有两门,东、西、南三墙各有一门,外城呈矩形,周长六千两百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俑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四百多个,范围广及二十五到五十六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一九七四年以来,在陵园东一点五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两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八千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六千件,二号坑有陶俑、陶马一千三百余件,战车八十九辆,三号坑有武士俑六十八个,战车一辆,陶马四匹。
  一九八零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两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象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二百一十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七十二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秦始皇自十三岁即位就开始为他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五十岁死去,共修了三十七年,秦始皇名政,儿子即位后叫秦二世。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暗箭,墓室弯顶上饰有宝石明珠,象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用机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布置了巨型兵马俑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秦始皇暴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死后两个月,尸体运回咸阳,举行丧葬仪式,入葬时,秦二世胡亥下令,将秦始皇的宫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宏伟、空前的厚葬而闻名,每位关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对它是否被盗十分关心,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墓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二零六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三十万人运了三十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说大火延续烧了九十天都没灭,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十三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前后费时近四十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曾令洲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二十六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九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十万人九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三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皇陵使用的大量石材是从百余里之外的渭北诸山运来的,尤其陵园使用的数十万立方米木材都系从千里迢迢的湖北、四川等地靠人工砍伐又凭人力运往骊山脚下的,加之陵园陪葬的八千兵马俑和铜车铜马等一大批做工精细的陪葬品,这样巨大的工程量在中外陵寝建造史都是极其罕见的,就以陵园工程初期阶段来说,当时正值秦国对外进行大规模战争之际,相当一部分人被招募充军作战,再抽调更多的人力从事陵园工程的修建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陵园工程初期阶段究竟投入了多少人力,虽然史书缺载,无从考证,但数量是不会很大的,而陵园工程第二阶段正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大业之际,从秦始皇本人来说他完全有可能把注意力由战争转移到陵园工程修建方面,从国家的实情来说只有这时才有可能从全国各地抽调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陵园工程的修建,从全国各地征发了七十二万人修建秦陵,扩大规模,像这样庞大的修陵群体,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七十二万修陵大军分工不同,一部分在四川砍伐运输木材,一部分在渭水北岸斩凿石材,但绝大部分劳役还是集中在秦始皇陵内外,要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从安葬秦始皇到覆土结束,就必须集中力量突击才能完成,秦始皇三十五年,又将修陵人的一半即三十六万人抽走,去修阿房宫。
------------------------
V

TOP Posted: 11-09 20:27 #329樓 引用 | 點評
.:. 草榴社區 » 成人文學交流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2 s.2, 11-09 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