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栈里,一个人踱来踱去,他在等待放榜的消息。放榜了!表情平淡的他,内心是激动的。他走出客栈,径直过去,挤进人群,仔细看了榜单。这长长的榜单,他反反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一群又一群读书人不约而同地摇着头叹着气走开了,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他却伫立在那儿良久。
然而他没有像其他读书人一样黯然离开这繁华的长安,因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在缠绕着他,他放不下出仕的念头。在犹豫彷徨中,他思量着身往何处。
他很幸运,在彷徨之际,认识了一位朋友。比他小十二岁的王维。他们相谈甚欢,谈诗论文,彼此倾心诉衷肠,王维为他画像,安慰他,鼓励他,机会还是有的。
朋友的安慰让他有了些许信心。再次鼓起勇气,他缓步走上台阶一次次叩开宅第朱门,呈诗献赋,寻求机会。就这样他努力着,期待着,盼望着遇见自己的伯乐。
没多久,他的自我推荐起了一些作用,他被邀请加入了长安诗人的社团,这个圈子不乏公卿显贵。在太学,他们组织了一场赋诗座谈会,大家一起赋诗唱和。他有幸也在其中。
一句一句又一句,一首一首又一首,终于轮到了他,沉吟片刻,须动张口缓缓念道,“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诗句一出,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图缓缓地在众人面前展开了,众人默然不语,纷纷侧目,现场由静到动,窸窸窣窣,交头接耳,纷纷称奇,赞叹他的才华。
名气确实有了。但,伯乐还是没有出现,没人去提携他、举荐他。
似乎他确实曾经有个绝佳的机会,却是偶然之意外。原本遇见了长安最大的最爱才的公卿,玄宗李隆基。凭他的才华,绝对有机会入仕,去实现他的梦想。
然而,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机会变成了意外。惹得玄宗不悦,想你四十岁出来考试,这么晚才努力,居然还发牢骚,只一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错过了唾手可得的机会。
长安彻底没机会了,他选择了回襄阳。
他写了首诗《留别王维》赠给好朋友王维,还讲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王维回了一首诗《送孟六归襄阳》,每一句都是真心话。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离开长安,在回家的路上,他回忆着在长安的种种人和事,思绪万千。回到家,内心依然不能平静,此时的闲对他是一种折磨,此刻的静对他是一种刺痛。
千百年来,很多诗人通过旅行去排遣愁怨。他也选择了旅行。他再次踏上路途,去游历,看看另一方水土,另一方山川。
他独自一人,孑然一身走向吴越之地。
途中他坐上一叶扁舟,游弋在碧水之上。太阳西坠,江上渐渐起了烟雾。天渐渐地暗了下来,一个一个扁舟缓缓地驶向那个小洲。他也划了过去,和其他漂泊客一样在那里休整过一夜,明早再行。
渐渐地天黑了下来,四周也静了。停留下来的他,放松了下来,但一股愁情却不觉涌上心头,漂泊在外,孑身一人,荒野陌路,不自觉的思家了。
夜越黑,亦越静,思绪也愈感伤,往事不断翻飞闪现,长安的闯荡的画面不时出现。
忧愁的他看着周围的旷野,慢慢地心静了,他望着明月照下无边无际的旷野,烟雾笼罩着冷清的江水,再看周围树木,越发觉得天在向树靠近,江上的月影明亮清晰愈加感觉离自己更近。
思乡忧愁的他,内心开始平和,亦感自然的美妙,脑海里出现了二十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绝句一出,他的愁情散去了不少。他发现了内心真实的追求,就在这山水田园之间。
当夜,他睡得很晚。
第二天,船开了,他开始了新的生活。
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