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清零政策成为中国政府唯一的、坚决不动摇的防疫政策,从疫情开始的2020年初到现在没有明显变化。虽然不断有人质疑,但所有这些质疑“清零”的声音均被盖上“躺平”“投降”的戳印。这种非此即彼的舆论态势在中国已经消失多年。而今的重现,隐约让人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因而心情变得沉重了起来。
难道中国人向来就是非此即彼的吗?当然不是。
中国人是最讲“中庸”的。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
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第七》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宋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也是一样的意思。
不过似乎当代人的思想,距离中庸还有着相当的距离,正如《论语·雍也》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德的体现,应该是最完美的了,不过人们缺少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
目标与方法脱节
网上报道:上海某小区疑因保供不到位,居民愤怒抗议。还有小区居民晚上从窗户高声喊叫,展示情绪。另有城市还出现唱国际歌表达不满的视频流到网上。
既然政府的目的是保护民众的健康,这一无比正确的目标为什么会引发民众不满?
无外乎是目标与方法出现脱节,不是目标远高于方法,就是方法远超前于目标。“清零”显然不是目标而是方法,是一种极端的应对方法。然而,当你把它当成是目标时,也就远离了“保护民众健康”这一真正目的。
疫情须要防,也须要控,这是全世界的共识,然而经济要发展,民众要过正常生活,显然还不是世界共识,只谈防控而不顾生活,难免让人顾此失彼。
最近几天,围绕上海的疫情防控,中国政府的口径都集中在生活物资保供、保就医上,然而这些都是表面。目标与方法不匹配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恐怕民众的不满还会继续,即便保供、就医解决了,也还会出现其他不满。
我从小接受集体主义教育,为了集体利益,个人做一些牺牲是正常的、应当的,但要让全社会所有人都做出牺牲,民众就会衡量到底值不值。如果管理者能应用“中庸”,相信永远不会出现让全社会所有人都做出牺牲的情况。
日前,有人拿香港的情况举例,认为香港此轮疫情总的病死率是0.7%,说明死亡率很高。但稍加留意就可获知,香港的死亡病例,绝大多数集中在70岁以上且未接种疫苗的人群。科学的认知表明,疫苗接种率与死亡率有着明显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只要疫苗合理接种,控制死亡率不是问题。这点从3月以来中国的因疫死亡人数不难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通过官方信息,截至4月6日中国大陆接种冠病疫苗已达32亿9000万剂次。在两个疫苗接种率有着明显差异的人群中对比死亡率,又能说明什么呢?
回到中庸的话题。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意思是“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尝滋味。”
看来,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中庸的道理,就连孔子也有顿悟的过程。
子又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为: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大刀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易做到。
中庸的确不易,但不能因不易而不为。好在道理一天天沉淀,案例一天天积累,完全有理由相信,凭管理者的智慧,一定能找到一条抗疫的中庸之路。
作者是中国国学研究工作者
防水美图
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