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阳历3月3号,就想起了少数民族三月三对歌的事儿。就去查资料,探查了一番。分享给各位。
百度条文: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节日活动除去祭祖、踏青、歌会等,只想说一说三月三对歌的事儿。
黎族人称三月三为谈爱日。
壮族三月三为歌圩节,现在的节日多数是娱乐为主了,跟情情爱爱其实关系不大
一、 文化娱乐功能,歌圩是集合壮族各种文化于一体的全民性的综合性文娱活动
二、 促进人际交往更加和谐的功能
三、 促进商品交换、活跃市场的功能
以上三条,不展开叙述,比较枯燥,也是抄来的,没有意义。
想去深挖对歌谈爱
刘三姐的对歌传说
贵港市石卡乡西山圩东边,有几座石山,石山里面的方竹村附近有一座唱歌山,距离 西山圩有二里,山上东侧有两个人形大石笋对面竖立,真像两个人站在那里对歌,传说这是刘三姐和秀才张伟望对歌成仙的遗迹。
传说刘三姐和张秀才歌台对歌三天后,张秀才不服輸,刘三姐也不服輸,来听歌的人 越来越多,歌台四周很拥挤,很多人看不到刘三姐也听不到声音,刘三姐和张秀才两人就移到山上对歌.这事传到九州八府,大家纷纷来听歌。刘三姐和张秀才在山上连续对歌七 日七夜,忽然成仙升天,只留下两个石像.四面八方的歌男歌女还不断到来.两个石像还 发出对歌声,在山下,日日夜夜都能听到,像真人对歌一样。听歌的人总不愿回家,来一个留一个,来两个留一双,家里派人来叫回家,连派来的人都留下来听唱歌了。唱歌山的歌声引来了众多的听众,影响了生产和家庭生活,惹起西山村一些妇女的怨恨,她们偷偷担狗 血和马尿到山上,泼在两个石像上,自此,唱歌山的対歌声停止了。
唱歌山东北约十里远,有一架山叫伏船山。它像一只底朝天的船只。传说自从刘三姐 在西山唱歌岀了名,各地歌手都到西山来和刘三姐对歌。在对歌的才子中,没有一个能对得贏刘三姐.有几个才子装了一船书和粮食,从大茶江坐船来到西山和刘三姐对歌七日七夜,最后刘三姐唱出一首绝妙的歌,才子们翻尽满船诗书,找不到答词,结果输给刘三姐,才子们狼狈地掉转船头急急忙忙逃离。突然狂风大起,天昏地暗,这条船碰上了礁石,翻船了。狂风暴雨过后,这条江巳被沙石填平,对歌船也被盖上一层沙石成了一座小山。大 家把这山叫做伏船山。
讲述者:罗运全 汉族
到底有没有对歌谈情说爱的男女
情歌对唱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年男女恋爱的方式主要有对歌。壮族人对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开放的态度的。成年的壮族青年男女外出赶墟,在田野、村头对唱山歌,一般父母不会加以约束。因此,对歌成了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其实这也是一种非常浪漫的求爱方式,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朴实的感情,也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恋爱方式。
在我国广西的南宁、柳州、桂林等地每年都有对歌节盛会。传统节日从此焕发了青春,更受到壮族人民的喜爱。对歌节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对象的极好机会。中国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真不少,善对山歌的还有侗族、苗族、布依族、傣族、彝族等。这些对歌的姑娘丰腴,小伙健壮,皮肤黝黑,衣着鲜丽,唱功了得。这与他们从小生活在唱山歌的环境分不开。对歌是张嘴就来,虽然曲儿现成,但是词儿需要对歌人即时编唱,将自己的内心感情、真实感受表白出来。随着时代的变更,对歌的内容也日益丰富,除了谈情说爱、农耕活动、天文地理、吉日庆典外,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时事政治等都能成为山歌的好素材。这样一来,对歌就不仅仅是学唱,而是对话,斗口。对于观者,自然除了享受优美的曲调外,还能愉快的欣赏他们妙语如珠般斗智斗艺。
别的我不知道,去桂林旅游的时候,对歌环节是一大特斯,虽然说景区内表演的成分百分之百,但是这种节目确实是来自于民族传统艺术,体验体验非常有意义。唱山歌的妹纸们确实厉害,嗓子一个比一个好听,尤其是壮族(其实壮族分为好多个民族分支),选出来的金花妹纸,唱歌好听极了。猜想是经过了好多轮比选,才出的一个唱歌和美貌并存的民族之花吧。去了能体会到金花的美貌、天籁之音。不是打广告,有一说一而已。妹纸确实漂亮。
对了,他们那里上厕所,叫去唱首歌。说是以前的茅厕简陋,怕有人,所以就唱歌,外头唱了没回应就是没人,里头有回应,就是有人。非常有趣。
不过现在唱歌谈恋爱的少了,手机聊天比唱歌有用。
最后不来点图,说不过去
赞(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