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变少,是经济预期的降低。
饭局变少,更是人性欲望的降低。
今年的饭局,越来越少了,不知道大家有这个感受吗?
事关饭局,事关中国式饭局,一直是中国人情场和生意场的特殊载体,关于这方面的所谓学问,成年人几乎都能讲上一二三,甚至还有几十本书专门向大家传授饭局之道。
但是,现在的饭局,好像不怎么讲究了。
现在的饭局,关于主宾、次宾、主陪、副陪之类的,没以前那么分明了,关于敬酒之类的,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隆重了。
饭局没以前讲究,这倒不算什么,更明显的是,今年的饭局,真的越来越少了。
以我们小工作室为例,在疫情之前,我们用于接待之类的开支,一年差不多15万左右,疫情期间的三年,这个数字减少到8万左右,今年至今,我们的接待开支好像还不到2万。
当然,与我们接待开支大幅降低相应的,这几年下来,别人邀请我参加饭局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少了。
原本以为,这主要缘于我人到中年且为了陪伴小女故意减少社交导致的,不具有普遍性。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今年几乎所有安排在晚上的饭局,我是全部推了,一来二去,大家知道了,除非是周末的饭局,也就尽量不喊我了。而我除了周末,也几乎不再组局邀请朋友了。
直到最近,偶然与几个朋友聊天,才知道,今年的饭局减少,其实是普遍性的。
• 一个股票大户的朋友讲,“以前一周至少参加三五次饭局,我组局基本上是一周一次,有时候晚上的饭局结束,还会参加一个夜场,大家聚一聚,其实也不全是交流投资之道或所谓的内幕消息,而是为了享受一种氛围,一种好像大家都能赚到很多钱的预期氛围……”
• 一个上上周我去拜访的MCN机构老哥们和我调侃道,“老杨,你知道的,以前我都是主动邀请大家喝酒聊天的,今年基本上不主动邀请了,当然,你们上门来拜访,我也只好请了……”
——听到老哥们的调侃,有一股心酸涌上心头,这哥们前几年赚钱很爽,做人也很爽,几乎每周都会主局邀请三朋四友,这两年,他不仅没赚到钱,好像还贴了一些老本,去年我都是主动邀请他,今年我陪伴小女多了,组局少了,自然邀请他也就少了。
• 一位做实业出口的杭州朋友,前几天与我讲到,“现在的饭局,与以前大不一样,以前主要是商务接待,现在主要是私交联络,频次自然少之又少,我现在的饭局数量,与2021年相比,至少减少了80%……”
• 还有一位上海的顶级资深媒体人,他和我说,“以前,几乎每周,都有一些老板请客,熟悉的有时会直接邀请我,不熟悉的,有时也会被与这些老板熟悉的朋友带上我参加饭局,当时,这些老板邀请我参加饭局或者不在意他的朋友带上我参加饭局,主要是图个热闹,席间听我侃一侃大上海过去二三十年的政商趣闻,感觉挺有意思,也挺有面的,至于我以后对他们具体有什么作用,倒不是很在意。”
“哎,现在,这种仅图神交不求实用的饭局,几乎没有了,现在的老板在花钱上,真的比以前精细多了,当然,我也乐得清闲,只不过,由此派生的公关生意,现在我也几乎没有了……”
• “现在,还有没有人、还有多少人邀请我们参加饭局,这应该是检验我们的人品了,以前别人请我们,是为了方便办事,这几年反腐这么厉害,很少有人请我们办事了(我们也不可能违规办事),这时候,还能想起我们,这才能说明我们的人品不错”——这是一位公务员朋友结合自身的社会存在感,对现在饭局大幅减少的思考。
……
……
现在饭局越来越少了,对此,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
饭局变少,这是群体性对经济预期的降低。
在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家普遍性的饭局比较多,其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大家对经济预期的乐观,通过饭局,大家可以分享和促成商业合作、可以联络情感,再不济,大家也能通过饭局获知更多或有用或没用的商机信息。
但是,现在,大家普遍对经济预期调低了,继而也就普遍减少饭局或减少自己组局了。
饭局变少,这其实也是人性欲望的降低。
所有的饭局,除了真实的亲情和友情外,其潜在功能无非只有两个:一是增加了赚钱的可能性(商务合作促成和商业信息分享),二是获得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所谓的圈子文化)。
但是,现在,上述两种饭局的潜在功能,开始显著弱化了,或者说,群体心理对上述两种饭局潜在功能的需求明显降低了——而这直接折射出,当下普遍性的人性欲望在降低。
人性欲望的降低,对于个体而言,肯定不是坏事,这能让我们的内心获得安宁。
但同时,人性欲望的降低,对社会而言,对当下正处于经济维稳关键期的社会而言,这又不完全是什么好事,这会导致社会活力的降低,这也意味着,当下一部分人正主动或无奈选择躺平。
赞(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