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档,实在不算红火。 21部电影上映,总票房3.89亿。 但,令人意外的是,其中竟然杀出了一部口碑黑马。 豆瓣评分8.6,是今年目前国产电影最高分。 好评如潮,五星不断: 「所有中国女人,中国妈妈都应该看一下」 更有人说,年度最佳国产女性电影出现了。 我也去电影院验了货。 看完之后确定,年度国产最佳实至名归。 而且,我没觉得这片仅是女性必看。 男性观众,也该大看特看—— 《出走的决心》 先说结论,这部电影超出预期的好。 预期的设置,基于当前一系列国产女性题材电影的整体水平: 魔改、窄化、反向虐女、一部比一部诈骗。 最典型的,还是那部改编自张桂梅校长真人真事的《我本是高山》。 完美的素材,稀烂的成品。 被观众骂到时至今日都没敢开分。 《出走的决心》一样改编自真人真事。 四年前,以「50岁阿姨自驾游」为网名的郑州人苏敏,从困囿大半辈子的家中「出逃」,年过五十独自上路,在全国自驾,找寻自由自我。 很快,她的事迹轰动全网,苏敏成了多年龄段女性的精神榜样。 不过,影片前期雷点也不小。 单是取名「亲爱的妈妈」,就因用身份代替女性,被骂上热搜。 这波操作也让不少人对成片质量打上了问号。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影片的最终呈现超出人们预期。 几乎规避了当下国产片所有大毛病。 不魔改,不刻板。 踏踏实实地讲好了苏敏出走前「下定决心」的过程。 让一个女人的生活,真正地被看见。 片中,苏敏化名李红,由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咏梅饰演。 她第一次想离开,是在意识到丈夫变了。 以前好歹还能正常说话,有商有量。 不知道啥时候起,对方总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肆辱骂发泄。 一次家中宴客,亲戚来访。 女人做菜上菜,男人们大快朵颐,谈天论地。 李红瞅见有人抽烟,顺手拿了个烟缸摆上。 谁知丈夫脸色突变,事后趁着酒醉,在家中砸起东西。 数落她不懂事,赶客不自知,下了他的面子。 忙活一晚上,收拾残羹的手还停在空中,却凭空迎来一顿骂。 李红委屈到大喊着「离婚」夺门而出。 谁知一转角,看到了自己的女儿,脚步只好停了下来。 第二天爹娘再过来一劝,这次出走也就宣告破产。 第二次想走,是打算去参加同学聚会。 李红嫁人后远亲无友,埋头带孩子做家务几十年,一步也离不开。 如今女儿(吴倩 饰)成了家,李红便想着与曾经的好姐妹们聚一聚。 谁知还未成行,计划又再次告吹。 女儿预产期提前,被临时通知入院,李红当然陪同照看。 外孙降生又要帮忙带娃,幼儿园接手之前李红没得清闲。 女儿许诺李红再等等,到时候一大家子一起热热闹闹地出去玩。 就这样等啊等,人就等出了问题。 说起来都是小事,「等」也只是等时间流逝。 但电影用独特的画面设计来让观众明白,「等」对于李红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红在家时,画面前景中总有各种各样的「框」遮挡。 窗框门框杂乱逼仄,反映着人物的心理状态。 李红在其中犹如困兽,动弹不得。 这些无处不在的框,是她逃不开的妻职母职,是干不完的家务活儿和丈夫无穷无尽的嘲讽打压。 大的小的老的都由她一人伺候,还落不到一句好话。 「谁家老娘们不生孩子做饭,你比别人多干了啥」 「你天天在家能累到啥,我看你就是懒」 「你就是见识短,不明事理」 有次极累之下,李红被孙大勇的阴阳怪气说恼了,举刀自残。 送医后才得知,她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需要药物介入的地步。 所以,李红想要的不是出走而是逃生。 「等」,便是在圈禁扼杀她的生机。 讽刺的是,即便如此,李红依然没能成功离家。 更窒息的日子还在后面。 很少有人意识到,决定性地出走,竟然要花费一个女人整整三十年光阴。 与此同时,彻底的绝望也将一同到来。 如今的国产电影大多情节片段化,喜欢堆积奇观。 而这部电影的叙事朴素而完整,情感的铺陈细腻而扎实。 我确实已经很久没有过这么连贯的观影体验。 而最让我惊喜的,还是片中的人物刻画。 几乎每个角色,都能做到真实感共鸣感双双爆棚。 因为演员演得太像了,不少网友反向夸奖,说直接换家里人上场表演都毫无违和感。 就拿姜武饰演的孙大勇一角来说。 他每次吃饭时都会敲敲玻璃,点菜一般对李红喊「拿碟醋」; 一到家,不管别人在干啥,都直接吩咐「烧点水,沏点茶」; 嘴里从无好话,默认所有人都没他累,热衷教育人,并伴随着皱眉佯怒的动作。 颐使气指不自知,简直是活爹活现。 不过,电影并没有将男性当成刻板化的反角去塑造。 孙大勇的过去和现在,对妻子和对女儿的两面性,以及他变化的过程,在片中都有呈现。 年轻时,他也是为了妻子的工作操碎了心,愿意低头哈腰赔笑脸,笨拙地提着礼到处求人。 而后,他却渐渐习惯了在家作威作福,一边要求李红带娃做家务一边搞婚内经济AA制,对妻子像对一个物件,辱骂砸东西甚至打人。 片中另一个男性角色,女婿(张本煜 饰),同样也很多面很真实。 他是当下很多女性眼中的「好男人」。 照顾妻子、不断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孝顺岳父母...... 但仍然无意识地用「母亲最伟大」来绑架妻子,为妻子买衣服先看材质适不适合抱孩子。 慢慢地,妻子也有了岳母李红的样子,暴怒、憔悴、沉默...... 一代有一代的进步,却竟然有着闭环般的相似结局。 一切变化从哪里开始呢? 电影又用了一处相当写实的小事来试图回答——杀鱼。 李红没嫁人时在家做饭,父亲提来一条鱼让她做。 那条鱼肥硕有力,在案板上扑腾不止,吓得李红连声说「我不敢」。 父亲随口嫌弃道:「让你妈做」。 多年后,李红成了妈妈,孙大勇也提回来一条鱼。 这一次她没了退路,被孙大勇硬抓起手握住擀面杖,狠狠地向鱼砸去。 「-我不敢嘛! -装什么大小姐,你就是懒!」 大概就是这里,婚姻生活里对个人意愿的尊重彻底消失。 一声声带着惧意的哭喊中,李红的自我与自尊跟那条鱼一样,在丈夫手下彻底死去。 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抹掉了,只留下一个家庭角色。 电影里,男性的变化与女性的出走是并行的,是婚姻生活常态的形成过程。 男性观众可以在片中思考甚至警醒这一切何以发生。 女性观众也能由此想一想,一味退让保全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保护更多还是伤害更大。 但也因为拍得太生活了所以批判性比较隐秘,很多观众的无知无觉让电影透露出一种巨大的悲哀来。 实话,正因为电影真实感拉满,看完情绪消耗会很大。 这势必影响电影的商业成绩和破圈力。 中秋档票房,《出走的决心》仅排名第三(3622万元)。 与此同时,我看电影之前也在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当下的国产女性题材作品已经这么多了,却普遍还停留在「反刍苦难」阶段。 好莱坞都已经用《芭比》打响粉色泡泡战狂揽全球票房了。 内娱的镜头还在一遍遍对准千百年积压出的女性苦难,无法朝前轻盈迈步。 甚至,现在再拍这样一个百年前提出的「娜拉出走」的故事,是不是也有陈旧的风险。 但写完这篇文章,倒是打消了顾虑。 我意识到我忽略了两件事。 首先,女性题材的片子数量是上去了,但质量没有。 大家吐槽的不是拍得多,而是拍得差。 说白了,就是虚假繁荣。 在没有打好地基之前,所谓创新和突破的冒进是不现实的。 显然,女性题材还需要更多像《出走的决心》这样扎实的作品累积和风格探索。 其次,国内讨论女性议题的圈层是割裂的。 这种割裂就像女性观众因为《出走的决心》而愤慨,但她们的母亲许多还依旧茫然无感的现状。 是年轻一代决心不婚不育,上一代女性还在像电影中的李红一样,担忧离婚后没有地方住的差距。 一个苏敏上路了,但太多太多「李红」甚至还不知道有出走这条路。 根本原因,还是意识和观念上的落后。 1879年,易卜生在戏剧《玩偶之家》中写到「娜拉出走」桥段。 妻子娜拉在意识到丈夫的自私与虚伪,以及婚姻在金钱面前的孱弱后,决心出走家庭。 现实世界中,这部作品因这一桥段被抵制封杀,娜拉成了无数人口中的「自私鬼」。 一百多年过去,评价变了吗? 当年,《玩偶之家》译入国内,在五四时期掀起讨论并激发出女性觉醒潮。 鲁迅却写出《娜拉出走后》,点出没有经济来源和社会体系的公平支撑,娜拉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女人们打出「做自己」的口号后,什么才是自己,什么才算独立也成了新的迷茫。 同样是一百多年过去,时至今日讨论的女性热点议题,离开了这些问题吗? 苏敏丈夫向其索要50万分手费,为避免自媒体账号所有权被夺走,苏敏接受并将价格谈至16万,但如今电影上映后,对方又有变化。 说白了,我们并没有比前人更先进。 时代滚滚向前,但观念未必,甚至还有倒退的可能。 「娜拉出走」的故事远远没有普及,又或被过快地遗忘了。 所以苏敏才会爆火,才会让女性观众产生「这片我想给我妈看看」的想法。 也就证明,这个话题值得再被讲述讨论。 女性题材作品还需要更多、更优质、更当代,也不能仅仅用单薄噱头收割女性流量。 好在,《出走的决心》告诉我们还有真诚的创作者,具备这样的创作决心和野心。 时间确实证明,历史是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无限遗忘与重复的过程,人的观念也如此。 但忘了就再想起,没什么好怕的。 有人已经上路,这就是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