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登革热,比往年来得要猛一些。
截至目前,2024年广东省已报告登革热病例数8700余例,病例数要远远高于2019年、2023年全年的6042例和4195例,成近5年来最高爆发期。
每周新增病例数显示,广东登革热仍处于攀升态势。10月16日,广东疾控通报的最新数据显示,广东省最新一周报告登革热新增病例数已破2000例,较上周环比增加13.2%,并且首次出现了4例重症病例。
9月起,广东官方通报也从月报改为周报,登革热的防控步伐加紧。
社交媒体上,登革热疫情排队就医的消息,从9月下旬至今频频涌现。“人在佛山,登革热,附近哪里医院还有床位啊?烧了五天了,撑不住了。”
一系列的紧张局面,登革热的话题冲上热搜,公众开始警惕。
登革热流行,与气温、降水两大因素极为相关。此次广东登革热的高流行走势,敏感的公众开始关心:近些年,不少地区气温升高、降水频繁,未来登革热疫情会不会扩大流行范围?拉长流行时间?
相关疾控专家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发现:以登革热为代表的热带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病谱特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登革热呈现出向我国中部、乃至北方省份蔓延的趋势。
一位公卫专家指出,由媒介生物传播的传染病,将直面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光是蚊子,还有蜱虫、老鼠等生物,都可能带来一系列麻烦。气候变化改变了它们的栖息地,一些地方性的疾病可以在传统流行区外形成新的流行。”
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流行病谱或会发生变化,或将在未来成为公卫防控的新课题。
一、迎5年来最高爆发期
截至目前,2024年广东省已报告登革热病例数8700余例,迎5年来最高爆发期。
此次广东登革热疫情严重程度几何?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告诉《健闻咨询》,目前登革病毒在广东省的传播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地方性流行,本土病例在新增病例中占绝大多数,但本次疫情跟往年相比规模类似,总体处于可控状态,并未出现大流行趋势。
即便如此,多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均有共识,目前病例数增长仍处于上升期。
这背后的隐秘之处在于,登革病毒感染者中,大约仅有1/4会出现发热、皮疹等临床症状,且大多数患者以轻症为主,临床表现可能与流感类似,并不一定会进行登革病毒检测。金冬雁指出:“每检出来1例登革热患者,基本上意味着还有3个登革病毒的感染者未被发现,也就是说肯定有更多的人受感染,这一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要加强灭蚊扑杀疫情。”
幸好,此次疫情爆发高于以往,早在疾控部门的预料之中。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5月下半月、6月,广东全省监测到的伊蚊高密度点均超过40个;8月、9月上半月,广东全省监测到的伊蚊高密度点均超过30个,蚊媒的种群密度已经早早提示了疫情风险。
气温、降水两大因素是影响登革热疫情走势的关键因素。广东今年持续的高温、远高于往年的降水量,为蚊媒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位资深公卫专家张华(化名)指出,本次疫情高于往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雨水异常增多,“其实早在7、8月份,就已经能够预判登革热疫情会在9、10月出现一个高峰。”
以广州市降水数据为例,今年4~8月降水量合计高达2108.8mm(毫米),而近五年历史同期降水量约在1000~1200mm左右。更惊人的是,今年4月、7月、8月降水量均为五年来最高。尤其4月、8月降水量远高于历史同期值,高温潮湿的环境和地面积水加快了蚊媒的生长繁衍。
但是,气候变化这一不确定因素对蚊媒传染病的影响,是难以精准预测的。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大海直言,“今年疫情病例数确实比原先的预期更高一些。”
本轮登革热疫情将如何发展?多位专家表示,降温后疫情将得到有效控制。
张华进一步解释称,气温和降水对于蚊媒的繁殖有关键性影响,有时候不是人力能够左右的,所以目前形势比较紧张。但到了11月,气温一降下来,疫情就会快速下行。
二、今年住院量远超往年
“人在佛山,登革热,附近哪里医院还有床位啊?烧了五天了,撑不住了。”
最近,社交媒体不断出现关于登革热疫情的消息。甚至有人称,9月份,已经有一些佛山发热患者跑来广州就诊,并确诊为登革热,“佛山一度出现医疗挤兑”。
佛山一家医院的ICU主任表示,“医疗挤兑倒不存在,但今年我陆续收了十几位病人,和前两年比确实多了点,但没有说得那么可怕。”其所在医院从9月份开始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当地疾控部门的要求,只要来就诊的患者被诊断为登革热,就要求收治入院。
“因为有蚊子咬,没有办法防御,所以不主张在病人在家,病情加重后要求入院治疗。”该主任表示。
另一位东莞的感染科医生王鑫(化名)表示,“目前东莞市登革热基本上可控,医疗资源完全足够”。
但今年的登革热疫情的医疗救治情况,仍需关注。在最新一期周报中(10月7日~13日),广东新增报告2005例登革热病例,还首次新增重症病例4例。10月15日,广州市也首次报告3例重症患者。
一位医学专家表示,有极少的一部分感染者会发展成重症,比如高龄或有基础疾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在公众号“华山感染”发表的科普文章称,对于重症登革热,医生和护士的医疗护理可以挽救疾病的影响和进展,死亡率从20%以上降低到1%以下。
上述两位受访医生也确认,在他们医院尚未出现重症病例。“今年特点是,发烧比往年高很多,都是39度或以上,但经过治疗,能够迅速控制,通常3~4天患者病情就可以稳定下来,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出院。”王鑫表示。
王鑫还提到,登革热疫情存在明显的大小年。“大年之后体内有了抗体,就能抵御几年”。而且,大部分人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者症状不典型,也就是说很多患者并没有被确诊。
对此,金冬雁也表示认可,他认为,感染人群中的大约有1/4会发病,“如果症状比较轻,不到医院看病,可能就不会检测到登革热”。
两位医生建议,患者如果有症状还是要到医院治疗,“有条件能住院,还是要住院治疗”。登革热可能会对神经系统、心脏产生影响,而且需要隔离,住院治疗比较保险。王鑫也提到,有患者感染后浑身肌肉疼痛,没有去医院而是去按摩,“本来患登革热后血小板就低,加上按摩,更容易出血了”。
谈及未来,两位医生都表示了乐观情绪。他们提到广东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伊蚊活跃度在下降,“到11月上旬,可能就慢慢好转了”。
三、随气候变化,登革热或会北上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降水异常天气愈发频繁,热带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病谱特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张华指出,由媒介生物传播的传染病将直面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光是蚊子,还有蜱虫、老鼠等生物,都可能带来一系列麻烦。气候变化改变了它们的栖息地,一些地方性的疾病可以传统流行区外形成新的流行。”
多位专家表示,随着气温的增加,在我国,登革热已经出现北上趋势。
历年疫情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根据《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与时空分布特征》一文数据,2015~2023年间我国登革热发病率平均每年升高70.79%,除西藏无登革热病例报告外,全国各省均有病例报告。
登革热高风险流行区将不局限于南方沿海省份,存在向北、向西外延的风险。
数据显示,在2015~2023年间,重庆市的登革热平均每年发病率达到0.74/10万(每10万人有0.74人发病),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云南、广东、海南、福建四省。上述论文还指出,江西省的登革热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幅度高达610.16%,出现登革热高水平流行的风险较大。
甚至在中北部温带地区,也出现了登革热本土传播疫情。
赵大海指出,“例如在9月或者10月初,东北、山东一带的天气如果比较炎热,又有适合蚊媒繁殖和栖息的环境,完全有可能出现登革热疫情。” 2017年9月,山东济宁市嘉祥县出现一起由境外输入引起的本土登革热疫情,累计确诊79例,这是截至目前我国发现的登革热本土疫情的最北界。
而这一北界将随着气候变暖持续北移。蚊子的理想繁殖和存活温度为20~27℃,气候变暖后,一些原本较为凉爽、疟疾稀少的地区变得适宜蚊子生存。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公茂庆团队的模型预测研究显示,如果气候变暖持续,到2050年,白纹伊蚊带来的登革热风险将扩大到全国所有人口稠密地区,风险季节将从6~9月扩大到4~10月。
事实上,气候变暖引发虫媒传染病蔓延,是全球公共卫生共同关注的议题。
在太平洋彼岸,登革热的病例数创下历史新高。泛美卫生组织官网(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PAHO)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20日,美洲地区报告登革热病例数已超1200万。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李明指出,纬度与我国相似的美国也面临登革热北上的侵袭。北美地区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但今年已报告登革热病例数2213例,而去年仅报告156例。
全球登革热疫情的发展变化敲响了警钟,赵大海认为:“未来在中国,热带病局部爆发的频次可能提高,甚至出现一些现在中国还没有的疾病,也不无可能。”
张华提醒,“无论是登革热,还是血吸虫、出血热等传染病,都可能随着气候变化进入新的流行地。当地人群普遍易感,且公共卫生防范意识不足,疫情传播风险较大。”
而这一切,都给风险地区的传染病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赞(30)